文/張卉君(美濃愛鄉協進會)
前言:
高雄市政府、營建署以及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人員,於10月4日安排美濃國家自然公園「可行性評估」實地勘察行程。行程自國道十號旗山交流道末端開始展開,行過美濃溪之後,即進入了美濃山系懷抱中,隨之迆邐眼前的是大片孕育了美濃傳統客家文化和人文地景的美濃平原。
在當日短暫的踏勘行程中,重要的安排即是將美濃客家族群長年遷徙至美濃平原、緣山而居的聚落發展特色、豐富的客家文化景緻、自然多樣性與生態保育價值呈現出來;同時,亦在踏勘過程中呈現在地工作者憂心忡忡,亟待保護、逐漸浮上枱面的教育資源空缺和語言、文化傳承危機。
1. 山系與天際:孕育文化的美濃山
美濃的天際線是乾淨蔚藍的。
南臺灣的熱情陽光耀眼得連白雲都相形失色,紛紛躲在美濃山的棱線之後。拾級而上,登至美濃新住民藝術家——謝二羊位於榕樹窩改造過的「新式夥房」天臺上,清楚的美濃山系環繞在眼前。環視四周,美濃山金字面的岩紋肌理、滿山蒼鬱的多樣樹種立體了山貌,山腳下錯落著幾戶傳統夥房妝點了山景,夥房邊整齊堆疊的柴薪和隨地曝晒的乾物,輕描淡寫地點出了這個近山聚落與自然之間密切的生活聯結。
" 林俊全委員就劃設區域提出意見;美濃山系之東南隅被劃入 自然公園,但西北則為未,是否會有保護未全之慮。曾梓峰 召集人表示:「先就資源面全盤瞭解,不用受限於該劃設分 區。」都發局王正一處長則表示:「空缺區塊由於地權為公 私共有,涉及私有地主反對,因而捨棄劃入,但暫時可靠國 有財產局三分之一的權屬保留其完整性。」"
美濃山系是孕育美濃特有客家文化、社群文化和倫理文化非常重要的地方,可以說沒有美濃山,就沒有美濃人。同行的美濃媳婦、高師大地理系洪馨蘭助理教授指出「美濃山為六堆香團組織北界、也是南部六堆保護地下水資源的北界」的文化地理意義,吸引了眾委員駐足聆聽。洪馨蘭教授以六堆客家傳統祭儀「敬外祖」儀式為例,指出這項以美濃地區保存最完整的獨特「敬外祖」儀式,展現了客家文化中對母系親族的重視,現今在中國大陸都已消失;除此之外,美濃地區特有的「里社真官」亦為全台灣獨具的特殊風土歷史。而在1994年美濃因反水庫事件召喚了大批的外地美濃後生重返美濃,保衛黃蝶翠谷的事件,更被倫敦時報Harry Eyres譽為是社群文化的另類全球化觀點先聲。這些獨特的人文傳統都與美濃山封閉的地形息息相關,足見美濃山對於美濃人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對於美濃子弟而言,「美濃山」的形象,是貼近生活的、親切的、充滿鄉愁的。當地俗諺就說:「行上行下,唔當瀰濃山下」,亦即道出美濃游子外出遍行天下,卻還是最懷念故鄉的美濃山下的心情寫照。
在眾委員前來拜訪之前,謝二羊家中寬闊庭院的石桌旁,正圍坐著在地落戶居住的藝術家盧明德、木雕藝術家王耀俊和纖維藝術家林彥伶,與謝二羊的妻子張碧如。幾人閒適地一面品茗、分享有機自耕的當季蔬果及自製麵包、就地取材釀造的天然穀酒,一邊暢談藝術和生活——這是在謝二羊家最常見到的場景。移居至此地近十年的謝二羊,在美濃山下買了一塊地,養雞、養羊、養狗,在這個「雞犬相聞」的“二羊農場”中,落實自然耕作與生活藝術,是「里山」概念的先行實踐者。醉心於天然素材藝術創作的謝二羊,同時也是最佳的串連者,常邀請國內外藝術工作者來到這個具有「療癒效果」的創作基地,分享美濃在地的文化和域外文化的交流,儼然成為一個「文化發電機」,啓動、聯結了在地的新視野;也為這個充滿傳奇的「榕樹窩」聚落,拉出了一條新的故事軸線。
2.信仰與祭祀:客家文化空間展演
沿著山路,一行人來到靈山腳下的「開基伯公壇」,這裡是山下美濃人重要的信仰祭祀圈,每年在此固定舉行的「新年福」、「滿年福」儀式,依循古禮行「三獻禮」祭儀,並以客家傳統八音引導儀式行進,總是吸引了美濃在地人與外地旅客前來參加 、紀錄,不僅是客家伯公信仰和傳統文化展演的重要空間,
更是社區耆老的重要休憩空間和附近福安國小學童認識傳統儀式文化的教育場域。
"在宋茂雄總幹事的帶領之下,祭拜開基伯公,祈求此次勘查 順利。"
在客家八音嗩吶、二胡、鑼鼓樂聲的演奏背景之下,由「福首」開基伯公委員會管理人宋茂雄先生燃香、領香,進行簡單的「唱爺」儀式。眾人各擎一柱香,低首斂眉,在宋茂雄先生以客語向伯公請願今日行程順利、眾人平安的祝禱聲下,同向伯公鞠身書願——在這樣的時刻,眾委員們已同時參與在客家的祭祀文化之中,沈浸在莊嚴又庶民的日常儀式裡頭。
供桌上的各式客家粄食展現了米食的各種變化,在儀式後溫暖了大家的胃。眾人一邊品嚐客家粄食,一邊在高雄市客委會宋廷棟秘書的介紹之下,參觀開基伯公壇的設計和歷史:瀰濃庄開基伯公為清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原居於里港武洛庄「右堆」總理、副總理林豐山、林桂山兄弟等先輩率十六姓族人入墾靈山、月光山、雙峰山山麓,於靈山腳下建造的第一座伯公,是美濃歷史最早遠的土地公信仰表現,同時也標注了客家族群遷徙的痕跡。為了讓保存這個重要的文化展演空間意義,在此地的居民自發性地成立「美濃開基伯公慈善會」,並向文化局申請劃定為文化古蹟;同時,福安國小的蕭瑞琪校長更帶著師生共同創作的繪本《土地公公與嗩吶噠噠》致贈給在場的委員,呈現出在地教育者致力於客家傳統祭儀文化傳承的成果。
"福安國小蕭瑞琪校長準備了開基伯公的繪本來與專案小組委 員們分享。"
3.棲地與保育:黃蝶翠谷自然資源顯影
時近中午,車列穿過美濃山系,慢慢朝美濃的 自然之心——黃蝶翠谷行進。
在1994年反水庫運動中,水庫預定地的黃蝶翠谷可說是眾人死守的主戰場,這個山谷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了各界學者前來做生態調查。為取得山谷內地質、生態、動植物等第一手資料,針對黃蝶翠谷蝶類、哺乳類、兩生爬蟲類、鳥類等物種進行長期且多年的生態調查,累積了豐富的數據資料(共記錄到動物210種,分別有哺乳動物12科15種,鳥類36科68種,兩生類6科17種,爬蟲類9科20種,蝶類5科90種。其中包含台灣特有種14種,台灣特有亞種30種,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1種,二級保育類動物14種,三級保育類動物6種),足以讓這座山谷裡精彩的生態多樣性現形。除了以“黃蝶”為名的代表性物種——銀紋淡黃蝶之外,更有鳳蝶科8種、粉蝶科12種、蛺蝶科35種、小灰蝶科18種、弄蝶科17種;其中更具有台灣特有種「細帶黃斑弄蝶」及三級保育類「黃裳鳳蝶」,四季蝶況都非常精彩,可說與六龜地區的紫蝶幽谷齊名。
" 美濃八色鳥協會創會理事長劉 孝伸先生和高雄市野鳥學會羅柳墀理事長首先介紹黃蝶翠谷 與雙溪樹木林之特有生態環境。"
關於黃蝶翠谷裡的蝶況,以居住在龍肚黃屋塘的「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廖金山最為清楚,他不僅對黃蝶翠谷的蝶種瞭若指掌,亦從生態的循環觀點介紹翠谷和雙溪熱帶樹木園中多種蝴蝶的“食草植物“和”蜜源植物“,以及乾淨的水源,正是復育蝴蝶最重要的環境因素。
而另一位黃蝶翠谷多年的觀察者與守護者——美濃八色鳥協會創會理事長劉孝伸老師,更是對黃蝶翠谷生態瞭若指掌。憑著一股對家鄉與自然環境的愛與熱忱,劉孝伸老師常年積極參與黃蝶翠谷中的生態調查,本身是生物老師的他集自然專業背景、在地長期觀測累積,以及教育現場第一線經驗於一身,尤其在鳥類觀測中被同好後生們暱稱為「鳥王」。只見他從容地帶領著現勘的委員們穿梭在黃蝶翠谷和母樹林的小徑中,侃侃而談當年反水庫運動以來的保育之路;與此同時,高雄市野鳥學會的羅柳墀理事長亦表達了保護黃蝶翠谷中鳥類、哺乳類動物資源的重要性。
沈浸在黃蝶翠谷林蔭下的寧靜,眾人流連忘返。委員手中翻閱著由莊忠益先生在黃蝶翠谷四季長期觀察的生態筆記——今年剛出版的《巨樹精靈:雙溪熱帶樹木園解說導覽手冊》以及由民俗植物達人宋長青、鍾惠滿等在地美濃社區居民合力完成的《美濃客家民俗植物》,一面對照著沿途遇見的動、植物,一路走來不僅復習了黃蝶翠谷裡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更歷歷在目的是一群人在地長年耕耘、愛鄉愛土的無私情懷。這座生態谷也許不是列名最奇特、最珍稀的生物保育基地,卻絕對是一個飽涵在地情感、注入深刻的歷史意義、人與自然共生關係最為親密的環境教育基地。
4. 文學與原鄉:鍾理和筆下的文學地景
走出了豐富生態的黃蝶翠谷與母樹林,順著林道兩旁錯落零星的住戶前往朝元寺的路口,眼前一座樸實小巧的“平妹橋”,是通往台灣文學作家「鍾理和紀念館」的小徑。成立於1983年,由台灣作家鐘肇政、林海音等多人發起籌建的「鍾理和文學紀念館」,是台灣第一家民辦的平民文學家紀念館。在這棟乾淨、寬敞的兩層洋房裡,收集了關於鍾理和先生的物件和作品之外、亦突顯了台灣文學界對他的景仰和推崇,更令人感動的是,這裡有家人對他的回憶與愛,守衛著這片鍾理和生前流戀不已的原鄉之地。紀念館一樓陳列了鍾理和的文稿及有關資料,鍾理和生前使用的書桌、書架、眼鏡、印章,還有他坐在木瓜樹蔭底下寫稿用的木板;館內大片的玻璃櫥窗裡展示了鍾理和的藏書、剪報,與朋友的往訪書信,原稿、日記、雜技、照片等,以及有關鍾理和的研究及相關資料。
"上到紀念館的二樓,映入眼簾的是中央大學將一顆其發現的 小行星,命名為「鍾理和」,可見鍾理和先生對於台灣文學 的重要性。"
當然,最受到世人矚目、傳為美談的則是鍾理和與妻子鍾平妹的愛情故事,在當時同姓婚姻不被認同的年代,兩人為愛不顧一切,海角天涯相知相守、永不離棄的故事早已成為眾人口中不朽的傳奇。這段逸事與鍾理和的作品《原鄉人》在八十年代由導演李行拍成電影作品,亦轟動一時。而這些作家的生命故事和電影中重現的場景和海報,亦分別陳列在館內,成為民眾了解一個地方文學史和台灣文學書寫軌跡的重要參照。
鍾理和文學館成立迄今近三十年,除了收藏鍾理和先生的作品之外,亦館藏有多位當代台灣文學作家前輩的手稿、書信和作品,極為珍貴;而自1996年起迄今,鍾理和紀念館不間斷舉辦的「笠山文學營」更以每年不同的主題關懷,吸引了台灣文學的愛好者參與,成為台灣文學界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活動。
如上所述,對於美濃而言如此重要的文化資產,當然一定要在眾委員的探勘行程中呈現出來。當眾人一抵達鍾理和紀念館,在門口熱情迎接的正是鍾理和先生的小兒子——作家鍾鐵鈞先生。沒有過多的客套或寒暄,性格直爽豪情的鍾鐵鈞先讓大家自由地在館內走逛一圈,感受這座紀念館樸實真誠的氛圍;接著,便領著大家走上紀念館二樓,從館內展覽——大陸版畫家王亮刻畫美濃農村的勞動風景,說起了這片土地上充滿愛與勇氣的故事。
也許是傳承了鍾理和的文學天份,鍾鐵鈞不論在創作和說故事方面的能量都格外生動活潑,充滿了想像力。他信手捻來一張鍾理和紀念館初建立時的照片,清晰的山形和農田勾勒出此地住民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係,這是鍾理和筆下的原鄉風景,是山歌、勞動者、扛柚木的黑夜躍然紙上的日常場景,是客家民族在這片土地一步一腳印走出的生命之歌。
從紀念館二樓的陽台遠眺,四面環山。鍾理和先生的家族後代在這裡安居樂業,延續著作家之魂繼續在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發光發亮。而這些在鍾理和先生筆下活靈活現的庄頭人物與家族故事,則成為外地遊客與文學愛好者再三重遊、朝聖的經典,毫不吝惜地朝向眾人展示著這片土地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廣林里溫永彬里長致詞歡迎大家的到來。”
上午精彩多元、高潮迭起的探勘行程走到這兒,時間已經過了中午。一路上美濃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和毫無冷場的解說介紹,讓評審委員們印象深刻,幾乎忘了肚子餓。考慮就近的地點,選在廣林社區附近用餐;這一餐特別商請社區媽媽梅娣和秀鳳、阿滿為大家準備簡單的炒飯、炒麵及綠豆仙草蜜等在地的食材料理,社區總幹事溫文相和里長伯溫永彬先生也到場歡迎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沒有特別張羅,也不在餐廳設席,行程安排在尋常百姓家裡,讓眾人圍桌共食,格外輕鬆自在。稍事休息,準備繼續下午的勘查行程。
"宋梅娣女士用在地有機、營養又新鮮的食材,烹 煮出一盤又一盤好吃的炒飯、絲瓜粄,以其橘紅多汁的木瓜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