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關係與客家在地知識——「美濃山」文化地景調查之參與式行動研究
關鍵字:
美濃、客家、集體記憶、在地知識、美濃國家自然公園
摘要:
暨臺江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美濃在2011年成立美濃國家自然公園推動委員會,積極推動臺灣第三座國家自然公園,開啟新一坡美濃社區運動。美濃國家自然公園所根據的法源為《國家公園法》第六條,並倡議政府與社區共同治理的美濃黃蝶翠谷保育計畫。2012年在高雄市都發局的支持下,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著手進行國家自然公園規劃案,並延伸其保育範圍為連接黃蝶翠谷的兩條山系——月光山系以及茶頂山系,即居民口中廣義之「美濃山」。美濃山並非正式名稱,其所涵蓋的意義超越其自然地理,而更在客家先民在其山系腹地生活二百多年來的集體記憶與創發的人文想像。由月光山系及茶頂山系所圍繞的美濃平原,十八世紀初六堆客家人在此南島語族傳統獵場入墾後即建庄於山腳下,對圍繞於平原四周的山系建構各種文化意義,並將家園稱為「美濃山下」。1990年代初,美濃山群遭遇到平原客家發展史以來最大的威脅。大型水利工程開發計劃催生了一場延續至今仍未停歇的環境保護運動。1999年《新故鄉雜誌》以「小鎮敵國」清晰報導了青年返鄉護衛美濃山的行動,2010年英國權威報紙《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更以「替代全球化」(”In Place of Globalisation”)為題描繪客家人如何在家園感的驅動下,展現挑戰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勇氣與力量。本研究要指出的是:這個「家園感」中有相當大的部分即是來自一種由記憶地景所驅動的「鄉愁」,而「美濃山」就是這個鄉愁的重要源頭之一。在經濟驅使的大遷徙歷史中,美濃山遂成旅外美濃人湧生鄉愁的具體象徵,在推動美濃郭家自然公園的同時,美濃山更成為具有象徵意義的地景,而申錄美濃山為市級文化景觀之議也開始發聲。探討這個源自美濃山的鄉愁其實質內涵、具象的美濃山地景如何承載集體記憶的形成、延續與再生,以及美濃山下作為家園代表的歷史性,就成為本研究的重要調查工作。作為當地的居民及一名人類學者,作者長期關注「美濃山」的論述建構過程,本文即透過與居民共同參與找尋並建構美濃山客家地方知識的參與觀察,分析居民如何在經歷20世紀發展主義之後,透過申請「美濃國家自然公園」的過程重建人地關係。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http://www.taiwananthro.org.tw/conferencepaper/106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