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劃設國家自然公園一事,自今年6月以來,在美濃當地社團出現支持與反對力量的拉扯。9月16日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市教師工會與美濃愛鄉協進會等十三個團體,假高雄市新客家文化園區舉辦「2012大高雄社會論壇」,此次的主題特別訂為「國家自然公園與公共財治理」,邀集關渡自然公園處長陳仕泓、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成員、亦為《柴山主義》一書作者凃妙沂、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李永展、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助理教授盧道杰、崑山科大環工系副教授翁義聰等講者,談論美濃推動國家自然公園的願景與實踐,探討美濃是否能凝聚從反水庫以來的團結共識,在國家公園的體制內,實現美濃社區生態、文化永續發展的課題,以及在地社群參與自然公園管理機制的可能性,吸引了八十多位與會者前來參與。
破題:過度開發、水庫興建的憂心應被視為問題意識
高雄市綠色協會副理事長魯台營將反對聲明書展示出來逐條討論,他認為此刻的問題乃是反水庫後十年運動失去著力點,以及美濃文化造鎮計畫的失落,和淹水治理所造成的種種心結所致,這些質疑應被當作問題意識來面對,並提出:「衝突與歧見是促使公民社會的動力,因此,危機就是轉機。和諧的社會是背地裡的政治目的,有更多的衝突,要學習理性的相互討論。最後雖不一定會有結論,但卻是更多場深入運動的開始。」
提醒:國家公園的本質是保育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以馬告檜木國家公園運動為例,當初的推動者馬告國家公園沒有成功,是因政黨輪替的政治意識型態所影響,但如今看到棲蘭和明池國家森林遊樂區,最後都以BOT的形式被財團所經營,高金素梅也於上個會期推動原住民地區發展特別條例,讓財團有機會開發原住民的公有土地。回顧這些歷史,對於當年打著保育口號反對國家公園的保育人士來說,12年後面對的卻是巨大的無能。
他也指出過去國家公園的劃設,某種程度阻止了台灣原始森林的開發,但因為國家公園這個保育制度是建立於早期的威權體制時期,所以大家往往都把爭議點放在劃設之後的土地使用損害而非其保育能力。至於國家風景區這個制度,則是在沒有國家公園的地方做失控的開發,是掌權者在花錢收買民眾的手段。
共管:應為具實質意義的培力和參與
台大森林系盧道杰老師以長期在無尾港野生動物保護區研究的經驗和與會者討論美濃國家自然公園「共管」的可能,他指出雖然目前法條不允許,但在宜蘭的無尾港,社區和政府對這塊保護區卻有著實質共同經營管理的運作,一起討論保育目標、執行的項目,各保育項目的共同執行單位、預算編列也都是民間和政府坐在一起討論出來的。各社區組織、各級政府單位以及專業支援的各學術團隊,也會定期針對居民反映的威脅和壓力、社區監測的結果召開工作坊共同討論,培養社區的專業能力才是實質的共管內涵。盧老師最後也指出「國家自然公園」不應只是小型的國家公園,這是美濃案例珍貴之所在。
關鍵:信賴感的建立和民間能量的維繫
長期以來對土地徵收議題不遺餘力的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主持會議時說到:「過去我們都一直在談我們不要什麼,但現在要談論的是,我們想要什麼。」他提醒,這個「想要什麼」的過程中,「時間」是重要的關鍵,他會耗費多久則取決於「信賴」,包括政府內部、民間對政府、民間內部的信賴。也取決於民間的社會力量是否夠強壯?如何能強壯到跟政府共同談論這個議題?而國土規劃的體制一直都存在,任何一個屬於國家重要計畫的案子,只要經行政院核定後,就能被開啟後門,也因此,如何在現有體制中更進一步設定障礙,會是大家可以共同努力的目標。
期待:嘗試以自然公園實現客家美濃永續發展的課題
曾貴海引用海德格的「死亡時間」哲學來說明冷社會與熱社會的差異,美濃同時兼顧兩個性質,對於台灣社會的重要性包含了空間與地方的概念、傳統與現代化的變遷、客家意識與階級的轉換、社群運動、文學音樂文化;應善用自然公園的議題來面對美濃客家文化保存的問題。
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宋永松認為,不管正方反方,保育美濃這個地方是雙方的共識,愛鄉文教基金會所做的是資料蒐集的平台,把贊成、不贊成的意見都歸納起來,給地方、中央政府、學者專家去做評斷。他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正面溝通討論的空間。
美濃愛鄉協會理事長鍾秀梅感動的說,社會論壇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這個論壇成功在於展開一個開放意見的場合,從危機展開,要如何解疑、想像,想像另一個世界。國家自然公園這個方向,還有很多細項要去做,但這個從對抗到建立夥伴關係的過程中,一定要用智慧來解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