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壩,水霸
全台總共有96座公告水庫,興建水庫的歷史和台灣經濟發展密切相關。1945年光復至1952年,大量人口從大陸遷台,糧食需求量高達200萬噸,戰爭時期嚴重受損的農田水利建設亟需復建,也需積極開發新水源,政府於是興建了龍鑾潭、阿玉壩、羅好壩等水利建設,藉此發電、灌溉。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的四年經濟建設計畫,明白揭示「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確定糧食增產目標,並在有利條件下增加輸出以賺取外匯,並以大量農村剩餘,投入發展勞動密集型進口替代工業。直至1962年,台灣經濟仍以農業為主,農業部門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業市場,而政府興建了石門、阿公店、鹽水埤、德元埤、霧社、大埔、谷關等水庫,主要用途為灌溉、發電。60年代初期至今,農業不再是主要的經濟發展型態,而轉型為以工業為主的經濟型態;工業快速發展,民眾生活改善,民生、工業用水需求遽增,國家政策仍以建壩作為水資源開發的手段,相繼完成之水庫計有明德、曾文、成功、德基、石岡、翡翠、鯉魚潭、南化、牡丹等水庫。
台灣比起美國等其他大興水壩的國家,其地質相對年輕,加上水土保持不良,河流從上游攜帶大量的泥沙,遂堆積在水庫,減少其蓄水量,進而縮短其壽命。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的資料,全台水庫淤積問題普遍嚴重,截至100年7月為止,96座公告水庫的總淤積量為8.27億萬立方公尺,平均淤積率為28.88%。以全台蓄水量最大的曾文水庫為例,至今已淤積了22.3%,八八風災帶來的淤積量更高達9,000萬立方公尺;極端氣候已變為常態,只要再來5次等量的砂石,曾文水庫將壽終正寢。因為許多因素的嚴重限制,清淤量根本無法跟上每年新增的淤積量。台灣地區每年11月至隔年4月進入枯水期,水庫水位漸低,為水庫陸挖清淤較佳時機,但這期間卻因春雨累積,水位上升,無法有效清淤。部分水庫周邊無運輸道路,清淤機具無法進入,或淤積物無法外運,清淤效率受交通層層限制。清淤又因速度慢、清淤場地不足、成本高、淤積物處置困難、嚴重擾民、清淤時無替代水源,以致水庫每年淤積問題明顯加劇。
水庫除了面臨嚴重淤積問題,亦會影響自然生態。水壩將原本暢流無阻的河水堵住,蓄於水庫;水庫內的水往往靜止不動,宛若死水,改變了河流水溫、氧氣濃度,但這兩項因素是河流內的物種能否延續、水質是否優良的關鍵因素。還有,水庫將原有的河谷、峽谷、變成水面廣大的湖泊,原本生活在淺灘的水棲、兩棲動物因為棲地大量減少,而有消失之虞。烏來杜鵑就因為翡翠水庫竣工蓄水後,就無戶外採集的紀錄。國外亦有相同經驗。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建有水壩的河流裡,國王鮭、紅鮭、粉紅鮭、銀鮭等物種數量均銳減。在大興水壩的時代以前,可以看到數百萬條的鮭魚溯游回上游產卵,如今僅剩幾百條;甚至很多時候,已全然不見鮭魚的蹤影。美國魚類暨野生動物署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估計,水壩亦導致大西洋鮭的族群數量銳減至不及往年的1%。
水庫亦會淹沒區中原有的歷史遺址、人文史蹟。石門水庫在大眾的眼中,往往僅是一處湖光山色的觀光景點,台灣旅遊資訊網這樣介紹石門水庫:「有綠蔭成林的大小公園,步道水壩,環湖遊艇等,周遭風景秀麗,無與倫比」。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更為了推展石門水庫的觀光價值,每年結合周邊業者共同舉行石門水庫賞楓月。但是鮮少人注意到,原本住在那邊的漢人、原住民聚落當初盡數被趕走,家園成為淹沒區,方能成就現在的「賞楓最佳去處」。石門水庫淹沒區面積約1,024公頃,包括桃園縣大溪鎮所屬之三層、相坪、八結、阿姆坪以及復興鄉所屬之竹頭角、拉號、水流東、新柑坪、角板山等地。原本住在淹沒區的泰雅族卡拉社原住民被迫移居至桃園縣觀音鄉大潭移民新村,但其耕地土質十分貧瘠,農作物的收穫量與原鄉土地的收穫量實有天壤之別,楊索於〈失去部落三十四年的卡拉社人〉裡刻劃:
大家在沙土上插秧,隔天鹹鹹的海風將沙子已吹在秧苗上,每天清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稻田裡撥沙子。一星期後,很多戶秧苗枯死,有的即使種活,稻穗卻是黑色、輕飄飄的沒有稻實。(族民簡素美)
現在石門水庫淤積嚴重,一旦颱風豪雨,濁度過高無法供水。政府竟欲在石門水庫更上游的集水區興建高台水庫,更要在頭前溪上游興建比麟水庫,宣稱這兩座水庫將提供新竹地區用水。這兩座水庫一旦興建,尖石前山那羅、錦屏等村,後山秀巒、玉峰等村,超過30多個泰雅部落將會因為部落淹沒、交通中斷,而被迫遷村,流離失所。
水庫壞了自然,毀了人文,不到幾十年更會淤滿;水庫一旦潰壩,下游人命財產將一瞬間消失殆盡,顯然不是利用水資源的合理方式。水資源應從「需求端」管理,全盤檢討台灣資源條件,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高耗水產業的發展方向。釐清水需求後,應先行採取非工程手段作為永續的多元取水方法:家庭、工業污水回收再利用;實施階梯式水價,調高高用戶水價,不影響低用戶水價;改善河川污染,以增加取水來源;管理地下水。改善漏水率更是必為之事。以雲林為例,漏水率達30%,政府應積極改善,而不是興建大度攔河堰。基隆市漏水率更高達37%,政府應積極改善,而不是興建平溪水庫。台北自來水事業處已完成第一階段自來水管網改善工作,共計投入55億,汰換管線627公里,共計降低漏水率4.17%,節省水資源每日15.8萬噸。這比興建大型水利建設便宜許多。計畫在美濃、屏東興建的高屏大湖第一期工程經費就需85億(這還先不算生態、環境等外部成本),卻只供應每日10萬噸。水庫、人工湖等大型水利建設往往不符合經濟效益,政府卻在茲念茲,是真的為了取水?還是不能沒有這塊遮羞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